米乐体育在线官网
GuanHang &Machinery
把忠诚写在三秦大地上缅怀原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田思恭
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春天里,我们深切缅怀一位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写在三秦大地上,为水利事业奋斗终生的英模。他就是原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田思恭。
到今年4月26日,田思恭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2年了。可是春来秋去,寒暑往复,漫长的岁月不曾消磨他留在人们心目中一个真正的员的光辉形象。
田思恭,1935年生于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尹家村山前堡的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原陕西省三原水利学校。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引水、用水、治水成了他的终生事业。
1955年4月,19岁的田思恭由于品学兼优,被组织接受为中国党员。从他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这个农民的儿子就将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给了党。9月,他被分配到陕西省水电设计院后,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满腔热忱地投身到了水利水电事业当中,一干就是44年。
陕西是缺水大省,灌溉设施相对落后,极度影响制约着农业的正常发展。未解决缺水的问题,陕西省设想从黄河调水。1958年,引水前期工作开始启动,田思恭参加了艰巨的跨省工程查勘工作,历时数月,迎风冒雨,足迹遍布甘肃、宁夏、陕西黄河流域的河岸。因他业务精湛,吃苦肯干,成绩突出,被评为1959年陕西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0年,他只有25岁,就担任了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全院生产和计划工作,随后又被任命为院政治处主任。还在北京水电学院函授学习了3年,取得大专文凭。1965年,在组织安排下,他积极做出响应号召,带上铺盖在咸阳市帝王公社李都大队蹲点一年,蹲点期间,不畏劳苦,积极主动,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972年10月,他被调任为陕西省水电局(厅)计划处处长。他心系水利,一上任,就开始收集,整理陕西省水利工程建设资料。他不遗余力,只争朝夕,慎密分析,主持带领工作人员编制出了陕西省水利建设蓝图,为发展陕西省水利事业提出了完整可行的建设规划。这个规划不仅包括引水灌溉,而且关注人民生活饮水,甚至细致到为村民打一口井的程度。富平县尹家村地处渭北高原,常年严重缺水,祖辈靠天吃饭,如果天旱少雨,生活用水都是困难,村民肩挑车拉,要到二三里外的地方取水。身为水利专家,田思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要解决村民的吃水困难,于是,组织人员,精心筹划,勘测,钻探,为尹家村打了一口300米的深井,并装配潜水泵。井水喷涌,甘甜爽口,尹家村祖辈从此结束了吃窖水的历史,感激之情化作欣喜的笑容,常年挂在尹家村人的脸上。
1975年初,省水利局(厅)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吴亮明副局长带领机关干部,进驻蒲城县贾曲公社,任命田思恭为贾曲公社副书记。他俯下身常住公社,劳动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不挑不拣,脏活累活在他面前都不是事,像一个合格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晚上还要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撰写调研日记。因长期劳作,有次汇报工作时突然晕倒了,吴局长心痛地批评他:“工作再忙,也要顾及身体呀!”田思恭以微笑回应,表示“虚心接受批评”。
可是虚心接受,就是“坚决不改”。田思恭对待工作更加负责认真,一丝不苟。原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广文在《璀灿的丰碑光辉的榜样》一文中记述说:“我在水利厅计划处分工管规划,每次工作任务完成后,我都反复核对,自认确实无误后,才交思恭同志审核,思恭运用他深厚的业务功底,加上一丝不苟的责任心,每次都硬是从中找出不少疑点和错误,并且耐心地一一指点改正,还激励我进一步做好工作。”两人机关共事八年,交往几十年,田思恭对黄广文的帮助和熏陶,黄广文深怀感激,总是说,“思恭就是我时时学习效法的榜样。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思恭那克己奉公、卓尔不群的表现,放射着一个真正员的璀灿光芒。”
1975年秋,正值石头河水库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时刻,因坝体填筑土石方量巨大,再加上设备落后,技术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同时还急需组建一支5000余人的机械化施工队伍,一时间困难如山,施工难以展开。面临困局,不进则退。时任副总指挥的省水电局局(厅)长胡棣当机立断,任命时任水电厅计划处处长的田思恭担任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副局长,负责石头河水库大坝工程组织实施工作。面对从未遇到过的挑战,田思恭临危受命,二话没说就挑起了重担,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大坝建不好,永不回家。”
田思恭进入大坝工地,制定的第一要务是改良施工工具。他来到工地修配厂,对干部职员说:“我今天来,有件事情要与你们商量。工地坝基开挖现场,多人推一辆架子车上坡,进度慢而且劳动强度大,对这种情况,大家有什么感想?”大家听了不解其意,他又说:“工人、民工下那么大的苦,你们心疼不心疼?我今天来的目的,是想叫你们想想办法。你们这个厂虽小,却是我们工地唯一的宝贝,改革工具就得靠你们,希望我们大家能对坝基开挖作出贡献。”在他的启发下,职工们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开发,自制了爬坡器、卷扬机,这些新式工具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施工效率。职工们高兴地说:这都是田局长启发得好,才有这样的成绩。
创新改造的设备,毕竟不能够满足整个工地的需要。要完成土石方量达855万立方米的大坝,一定要采用机械化施工的办法。经过考察计算后,田思恭当即提议,购置世界及国内先进的大型施工机械,不久从国内外购制了数十台大型设备和百余台大吨位自卸载重车。
为解决填筑土料运输难题,他和科学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安装了从温家山和双家山土场至大坝处皮带运输机;在石头河下游建立了石料机配筛分楼,又在大坝东侧建立了一座混凝土搅拌站,加快了工程进度。
因大规模机械化装备入场施工后,随之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是施工机械多,日耗油量剧增,可是当年柴油奇缺;二是200多辆自卸工程车、78辆日本进口小松18吨自卸车的轮胎,磨损特别快,国内无货不能按时换。面对如此难题,工地指挥部把废油再生和轮胎翻新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修配厂。修配厂厂长蒋智没搞过这种业务,心里没底。田思恭知道后,鼓励蒋智,“青年人要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他抽时间配合蒋智查资料、搞实验。经过反复试验,修配厂在1977年至1980年,共生产成品柴油100余吨,翻新修补轮胎1000多条。蒋智经常说,“修配厂的工作,离不开田局长的支持指导啊!”
田思恭历来勇于直面问题,刻苦钻研,支持技术创新,先后发明了卷扬机、大型直剪仪等新设备。新设备的投入,创下了年坝体填筑215.66万立方米,年升高26米的罕见纪录,使大坝综合机械化施工效率和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长期在工程一线,田思恭培养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踏实做事认真做人。作为局领导,本应住在指挥部,可他扛着铺盖卷,直接住在大坝施工路边工地的简易工棚,和一线干部职员吃住在一起。在大坝上每天坚持干16个小时,就像一个上足发条的钟摆,不停顿地运转着,数年如一日奋战在一线。
在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如何很好地协作配合,填筑料运量怎样合理协调,大坝填筑质量怎么检验测试控制……一个又一个难题都被他带领的小组攻克,不管多难的工作他都能做到成竹在胸,科学分工,严密部署,施工程序虽多,却忙而不乱,井然有序。这都是他不分昼夜,在施工现场详尽检查、协调的结果。一天就要翻好几个山头,徒步几十公里,不避风雨,踩霜踏雪,组织协调各个施工环节,解决了施工现场出现的无数难题。
1976年9月26日,大坝截流后,坝体填筑必须在来年汛期之前达到754高程。施工进入拼搏阶段,在大坝施工现场,挖、运、卸、摊、碾等各个工序,都是他日夜挂念的重点工作。他没有上下班时间概念,在机械轰鸣声中,他不知疲倦的身影随处可见。误了吃饭时间,他就拿一个辣椒,两个馒头边走边吃,又匆匆上了工地。他坚持每天晚上,都要到调度室查看施工日志,安排好次日工作后,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宿舍休息。
明知身体不是铁打的,田思恭却把身体当铁打的对待。由于工作强度大,他明显瘦了,而且双腿不时浮肿。有天上午,职工们第一次在工地上没有看见他,就觉得有点奇怪。同志们找到宿舍时,惊讶地发现,他一个人躺在工棚的简易床上,额头捂着一块毛巾,粗气连喘,干裂的嘴唇已渗出血色。原来,他病了,正在发高烧。同志们要送他去医院,他执意不肯,反复说“不要紧,休息一会就好了”。其实他是不愿意因送他治病耽误工期。只吃了几片药,第二天,他摇晃着又出现在工地上。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屡见不鲜。
1976年至1978年,是大坝施工最紧张的三年,在这三年里,不管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酷暑难耐的夏天,他都坚守在工地。在白霜如银的清晨,和同事们迎接喷薄而出的朝阳。在风清月朗的夜晚,和同事们分享辛苦中的甘甜。在他心里,大坝就是家。连续三个春节,都是妻子带上儿女到大坝工地过年。工地风野气寒,有时还白雪飘飘,在工地过年毕竟难有在老家过年的宁和温馨。但田思恭开导家人说,“在这里过年不耽误工期,还能看老家看不到的雪景”。即是在工地过年,他也是与大家一起在食堂共同聚餐过新年。他这种以苦为乐、唯事业为上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妻子儿女,他们由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理解,又由理解到支持他的工作,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新家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建好大坝,田思恭几乎把家里所有事情都置之度外了。他曾说过,凡是人都有儿女常情,常年在外,我也想家。只是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埋藏在心里,把全部热情和激情都融进了建设大坝当中。他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职工,职工们像天龙地虎一样意气风发,干劲实足。这一年,大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先抢“720”,再战“754”,顺利实现了拦洪度汛目标。这样的辉煌战绩,渗透着他多少心血,没人计算过,也无法计算清楚。可日月可鉴,山河铭记!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田思恭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的陕西省水电工程局荣获“土石坝综合机械化施工奖”。同志们热烈的掌声和欣慰的笑容,就是对他最好的认可和赞誉。
当年10月,全国水利施工综合机械化经验交流会在石头河大坝召开,这座亚洲第一高土石坝和陕西水电工程局瞬间闻名全国,声名远播世界。掌声还未停止,鲜花仍有余香,可田思恭并没有沉浸在荣誉里,而是马不停蹄,及时总结了石头河水库大坝的实施工程技术,他主持编写的《石头河水库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一书又攀上了理论高峰,填补了国内土石坝机械化实施工程技术的空白。
1981年,石头河工程接近尾声,工地修配厂的任务越来越少,面临半停产状态。230多名职工何去何从,200余万元设备怎么处理?全厂人忧心忡忡,情绪低落。田思恭得知情况后,组织召开了修配厂全体干部会,他说:“等、靠、要,肯定没有出路,只有面向社会,找米下锅,才能创出一条活路来。”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有如此远见和魄力,亲自带领修配厂的领导班子与西北机器厂、宝鸡石油机械厂、西安拖拉机制造厂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加工合作关系。1983年,全厂任务就处于饱和状态。厂子一下子活了,干部和工人脸上有了笑容。无人不钦佩田思恭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远见和胆识。
1984年,田思恭任陕西省水电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时,中国水利建筑行业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节点,全国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浪潮。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正在形成,国营水电建筑施工单位没有现成饭吃了,必须通过竞争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工程局是事业单位,面临的是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收自支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当时,工程局施工任务严重不足,设备闲置,5000多名职工要吃饭,没有工程怎么办?改革、竞争、吃饭这些大事,像一座座大山压在田思恭心头。
多少个不眠之夜里,他独自在窗前踱步,没有出路时,就要学习,他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地学习了市场专著,学习了政策理论,终于理清思路,制定了“不等不靠闯市场,在竞争中找出路”的策略,他当即向全局宣布:“我们局不靠国家养活,闯入市场,通过竞争找饭吃!”
没想到的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有人说三道四,“出风头、不现实、乱冒险……”非议接踵而至。田思恭的认识是:这是工程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第一次思想大冲突,非议在所难免。认识清楚这一点,他心里更加有底了,为稳定军心,他没向任何人发难,而是旗帜鲜明,从容果断地立下了军令状:“工程局走向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带领全局奔向市场,可是市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未知和风险,像风急浪高、诡谲多变的大海,要去大海里搏风击浪,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勇气。为工程局未来的命运和全体员工生存的责任感,变成了田思恭的胆识和勇气,他豁出去了!
但豁出去了不是蛮干。田思恭坚信:“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锁子,只怕你没有找到那把钥匙。”决定进入市场后,面对干部职工困惑不解的目光,田思恭带领班子成员,从抓思想教育入手,组织全局上下认真学习中央的各项改革政策,分析面临的形势,在全局迅速掀起了学习和讨论热潮。局班子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大家意见,依靠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带领班子成员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达到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初衷。
经过大讨论,工程局将“生存和发展”作为总目标,提出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的经营指导思想,及时制定了“参与改革、大胆开拓、转换机制、投标竞争”的经营方针。经营方面提出了“四个转变。”即:由坐等国家下达任务转变为积极参与投标竞争;由专搞水利水电工程的单一生产转变为多功能生产经营;由本地区本行业封闭型运转转变为突破行业和地域界限的外向型经营;由大兵团集中化施工转变为各自为阵,多路出击的散兵作战方式。
武装了思想,在竞争中精准施策。在田思恭积极倡导下,工程局不断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在劳动人事制度上,率先打破终身制,实行合同制和聘任制;分配方面全面推行功效挂钩机制;精减机关处室,强化一线指挥机构;领导分片包干,划小核算单位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职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企业效益逐年提高,企业活力、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终使陷于困境中的工程局走上了新的出路。
“有活干才会有饭吃”,有工程才能保证发展。田思恭认为踢开头一脚,先要打开国内市场,于是,带领工程局冲锋陷阵,打拼市场。1985年,田思恭和同志们一块,虚心向公路专家请教后,在他亲自制定的“保本薄利,干中求利”的投标策略指导下,工程局终于拿下了李家峡水电站进场公路工程,顺利跨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实现了跨行业施工新突破。同时期内,该局第二工程处揽来了安康水毁城堤的修复和汉江防洪工程。首战告捷,极大鼓舞了5000多名水电职工的勇气,竞争信心不断增强。之后,工程局又组织了4个投标组,分赴全国各地投标揽活。
为了能揽到更多的工程任务,他经常和同志们千方百计寻求工程信息,熟悉工程情况,研究作标和投标方案。为了投中神府煤田前期仅30万元的工程任务,他亲自动手作标,连续三天三夜伏案,工程局终于在神府煤田取得了接二连三的成果。
干工程就得不停赶路,为了争取时间,有一次,他乘坐的越野车在甘肃民乐县出了车祸,他身负重伤。在民乐县养伤的日子里,念念不忘工程任务的开发。养伤不到两天,就下达了命令:“明天天一亮上路,赶天黑一定要到达目的地。”
1990年底,田思恭考察回国后,给班子成员说,走向国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他顾不上休息,转身扑向甘肃省的海潮坝、西藏楚松水库,接着又赶到黄河小浪底工程、东雷抽黄工程、西安黑河引水工程现场视察指导。经过考察,他深深感到,要适应新型工程需求,就要狠抓企业装备建设。装备提升后,正赶上三峡工程开工,他力排众议,果断决策:砸锅卖铁也要承揽三峡工程任务。在强手如林的三峡工程竞标中,工程局争到了三峡永久船闸航道一期工程第一标,拿到了唯一一张省级局进入三峡工程入场卷,成为跻身于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万家寨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独树一帜的省级局。
工程局的职工们常说:为承揽工程,干好项目,田局长常年四处奔波,哪里有重要的工程信息,他就会在哪里出现;哪里有施工任务,哪里就有他匆匆的脚步。
1992年7月上旬,已经五十五岁的田思恭,不顾集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于一身的多病之躯,婉拒了领导和同志的劝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行程15000公里的西行考察之路,时间长达45天。他来到正在紧张施工的新疆克孜尔水库工地,没顾上休息就进入工地。终于累病了,他在医院躺了几天,身体稍有好转,带领考察班子又踏上了更远的西行之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烈日似焰,热浪袭人,酷热难耐,他们乘坐的越野车穿过南疆和田,越过戈壁沙漠,来到了渺无人迹的乌鲁瓦提工程现场。喀拉昆仑山脚下,裹挟着沙石和浮尘的狂风咆哮着从峭立的秃峰上扑了下来,在狂风中几乎寸步难行,可他们毅然顶逆风、爬山坡、下河道,狂风虽烈,可田思恭侧着身体,一句接一句的询问陪同人员,了解到了施工运作区、机械停放区、职工生活区的每个细节。
走出国门承揽工程,一直是田思恭“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经营策略的目标,为实现这个愿望,他一直用似鹰一样敏锐的眼睛盯着市场,寻找机会。1987年,中国水电建设总公司在突尼斯的工程项目中中标。田思恭看到希望,灵机一动说,机会难得,我们陕工局也可以干!可是细一打听,工程标底很低,利润微薄。究竟承包不承包,局领导班子意见分歧。当时田思恭任工程局党委书记,按说他没有行政领导责任,完全可以顺水推舟,不做决策。可他长期具有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的强烈的事业心,冷静思考和分析后,从保本薄利的经营思想出发,他不顾巨大压力,毅然挺身而出,亲自率队迅速出现在地中海岸的突尼斯建筑市场上。
田思恭没有在异国搞工程的经验,心里没底,就有了顾虑。临走时对妻子说:“这次出国,困难再大,我也得拼到底!”到突尼斯后,果然困难重重,他硬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克难攻坚,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
他每天周旋于凯洛湾平原灌区整治工程、昂德鲁斯水坝和水管铺设工程、马代尔引水管道工程等项目中谈判。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思欣赏异国风光。他一头扎进工作中,从谈判细节到施工人员、设备的调配等,事无巨细,尽心尽力,他的心血融进了工程进展的每个环节。
赴突尼斯建设项目专职翻译党念莘在《田思恭在突尼斯》一文中记述:每个项目与业主都订有周例会制度,田局长经常是在这个周例会完毕后,立即乘车赶往几百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项目去参加周例会。施工现场的周例会,一般情况下都是简要的向业主汇报一下施工计划的实施情况或存在问题,然后陪业主去工地现场察看。有时为某一具体施工方案,双方意见不一,僵持不下,就要召开专题研讨会。例如施工地段的地质出现特殊情况,土方开挖遇到异常坚硬的岩石地段,田局长就要和业主到现场研究,商议解决方案。常常是一大早到工地,晚上很晚才回去吃午饭,饥一顿饱一顿对田局长来说是常事。
突尼斯烈日灼热,晒得人口干舌燥,党念莘说:我们很难适应,但田局长始终保持和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习惯,在运筹帷幄之余,经常在工地上亲自督战,使现场施工人员深受鼓舞。百忙之中,他还常常抽空和工人们一道绑钢筋。蹲不下,他就搬个小凳坐着干。日子一长,连翻译和司机也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哪里活重活紧,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一次浇混凝土,皮带机出了问题,年过半百的他冒着高达五十度的酷暑和同志们一起扛水泥,上砂石料,一干就是30多个小时。外商代表佩服不已,连声称赞:“像田先生这样的职位,没架子,亲自下工地解决问题,实属罕见。”田局长受的苦,受的累太多太多了,但他给妻子胡雪丽的信中却说:“我在这里虽然忙一些,但还觉得愉快,因人活在世上,不光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干一番事业,多搞些工程,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
1988年3月,他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这次出国,如同革命战争年代一样,也是一次铁与火的考验。我想人们就是在这些顺利与不顺利的艰苦奋斗中了解了人,鉴别了人……一个人在一生中一帆风顺不好,就是要有曲折和坎坷,就是要有风浪,只要有真本事,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就能迎风破浪前进,思想也不会被闲言碎语所左右,情绪也不会受其影响,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炉火纯青吧!或曰‘才是坚强的人’,但我还达不到这一步,还需继续锻炼!”这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员发自内心的声音!
田思恭就是这样,一贯身先士卒,和职工们紧紧站在一起,有困难一起扛,成绩是大家的,责任却总是由他来承担。他用实际行动弘扬了陕工局不畏艰难的精神和高超的实施工程技术,在他亲自领导和参与下,同甘共苦,不懈拼搏,陕工局在突尼斯站稳了脚跟,随后又在多项工程竞争中接连中标,陕工局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打开了国外局面,还赢得了中水公司和突方的连连好评。
1989年,田思恭到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渴望已久的学习机会,他想利用这次机会,系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政论修养。可学习不到15天,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就给陕西省政府发来了三次电传,一次比一次措辞严厉,第三次电传说:“请你速来突,若不能来,则示陕西不顾对外影响大局,不愿合作,以后的项目不再给陕西,请陕西退出突尼斯。”他只好以大局为重,放弃学习,匆忙赶赴突尼斯。
飞机上,乘客们享受着惬意,有的翻阅报纸杂志,有的进入温馨的梦乡,可田思恭的思绪,像万米高空下的云团一样翻滚,难以平静。他在想,如果把矛盾化解不了,突尼斯方面声称要陕西退出突尼斯市场,这不仅关系到陕工局能不能在国外市场立足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田思恭临窗眺望,蔚蓝而又浩瀚的天空,突然间幻化成了勃勃生机的三秦大地——三秦大地,是英雄辈出的灵山圣水,演绎了数不清的波澜壮阔的天下大事,三秦儿女什么时候被困难吓倒过?田思恭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全身升腾……
到了突尼斯,田思恭内急外稳,全面了解情况,寻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他据之以理,晓之以情,左论右证,前析后辩,有理有节跟突尼斯方面交涉,似乎有来自祖国的神灵在相助,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突尼斯方面拖延了四个月不下开工令的凯洛湾工程,在他到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开工。他突然觉得异国的天空也变得明净高远,聚集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987年至1995年,田思恭带领陕工局,在突尼斯等国整整苦战了9年,先后在国外承揽了18项水利水电工程,总产值达5500万美元,实现了打入国际市场的目标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举的宏图大愿。
1988年初,田思恭从国外返回时,工程局一、二、三处的工作状态良好,唯有四处问题较多。原因是,四处是由局直属机运队、灌浆队、安装队和汽修厂北关车间等四个单位组建的,有正式职工652人。四处经济状况非常差,已濒临解散,发不出工资,其中北关车间已长期停产。管理混乱,职工起哄滋事时有发生。处长蒋智、书记董行政力挽残局,但收效甚微,反而舆论哗然,使其抬不起头。田思恭找蒋、董谈话,说:“立足黑河,不等于全靠黑河,不能死守一棵树。要扩大视野,开阔思路,闯出去。你们要好好反思,痛下决心,改变面貌。”在田思恭指导和支持下,四处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成立开发科,选调强将充实揽活力量;二是统筹管理,将处机关由长安工地迁回西安,并严格控制机关人员,不得超过15人;三是向一线倾斜,待遇分配拉开一、二线档次。经过各方的协作和努力,当年就承揽了半(坡)引(镇)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等施工任务。1989年又承揽了宝鸡电厂灰场、盐环定供水、东雷抽黄二期等工程。1990年,四处完成总产值1576万元,比第一年提高了4倍。
1991年初,田思恭把四处作为全局改革的试验田,勾画出了下一步发展蓝图,当年投标就夺得了略阳电厂康家沟贮灰场5800余万元的大工程。
1992年,田思恭又指导四处拿下了秦岭电厂三灰场应急子坝工程。当时恰遇西安市黑河工程全面动工,加上抽黄、盐环定及小水电等10多个项目同时都在施工,总资金近两亿元。任务饱满了,可四处的技术人员和施工设备又跟不上了。都是需要立即解决的困难,他再次带领四处领导班子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在黑河新成立三个施工队,从抽黄工地分出一部分队伍进驻秦电,合理分配施工人员。紧接着连用两策:技术力量不足——广开门路,广招天下贤士为我所用;设备不足——广纳社会各方的施工资源,壮我实力。由于决策正确,一下子解决了四处遇到的多种困难。
在田思恭的亲自指导下,四处跨越式发展,成绩显著,比如年产值,1987年393万元,1993年提高到8080万元,跃居全工程局第一位;设备资产1987年615万元,1993年提高到2180万元,达到了年产值可完成上亿元的规模;职工人均收入1987年1409元,1993年提高到7600元,增长了5.4倍;职工房舍1987年1426平方米,1994年提高到16715平方米,增长了11.7倍。
四处各方面实力都在增强,荣誉也接踵而至。1992年,由于四处在东雷、定边引黄工程中,施工技术力量强,质量优,信誉好,被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先进实施工程单位,省上给颁发了奖牌、奖金,并通报表扬。实力是竞争的基础,技术是质量的保证。有了成绩和荣誉,四处的凝聚力增强了,声望也随之提高。省水电工程局副局长蒋智在《我事业的向导》一文中写道:“四处人永远忘不了我们的老局长田思恭同志所浸透的滴滴心血,是他的高瞻远瞩,他的改革精神,他的务实严谨,他的雄才大略,换来了四处的今天。”
田思恭不仅是搞水电工程的专家,也是抓文明建设的行家。在长期的工作磨练中,他本人的工作特点特别明显。比如,具有高度的政治原则性,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意志始终不渝。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处处以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理想信念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他所在的支部只要过组织生活,他都会积极参加。多年养成的习惯是,领到工资先交党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春染山河,万象更新,田思恭有了用武之地,立即繁忙起来,他反复学习理论,并且学以致用,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无论何时,他都坚定不移地要求工程局领导班子成员,部署工作要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生产经营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并在全局上下不断强化对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管理和责任考核体系。
田思恭工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省水电工程局继任局长李海石,与田思恭共事12年,他在《怀念思恭同志》一文中写道:“在工作中,他从不独断专行,始终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把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摆在首位。”
原水电工程局副局长王仲南,和田思恭共事近30年,他在《团结共事的好“班长”》一文中这样记述:“我们领导班子内部分工明确,人人有职有权,大事共议,具体工作分工负责,他从不越权,从不强加个人意志于同志。党委常委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团结相处,共谋工程局发展大计。班子成员的确做到了声气相投、恩德相接、俯心相照……例如每半年的民主生活会、年终考核会,思恭同志都是认真准备,虚心检查,广泛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从不马虎,从不文过饰非。正如大家公认的领导班子是‘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班子’;是‘工程局历史上最出效益、最辉煌的班子’,这些都与思恭同志这位好班长密切相关”。作为单位一把手,田思恭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开放,既发挥领路人和带头人的作用,又注重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班子建设中,他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发挥班子成员的整体智慧和作用,班子协作共事,引导全局形成了团结向上、奋进创业的良好风气。
田思恭一贯工作作风严谨,用人办事公正公平,他爱护干部,任人唯贤。在工程局工作的几十年,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同事,对他的评价都是,待人赤诚,办事公道,没有花言巧语的搪塞,没有冷脸冷眼的面孔,更没有奴颜婢膝的丑态。他坚持原则,真诚待人。以实际行动关心干部,只要知道有人住院,不分级别高低,他都会亲自去看望。
田思恭一贯关心、支持年轻干部的工作,以自己对工作的赤诚之心,严于律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比如,因工程局工作需要,他要从突尼斯回国时,便指定工程局一位年轻副局长担任昂德鲁斯灌区工程的项目经理。业主单位突尼斯农业部负责项目的代表马威先生,担心他离开会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坚决不同意他回国,专门找中国大使馆,执意挽留田思恭。为了让突尼斯方面放心,田思恭专门找马威沟通,诚恳地说:“我的副手不仅具有高超的领导能力,而且还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他是接任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请你们完全放心并支持他的工作。”尽管做了说明,马威还不太愿意,在周例会、工程质量验收等方面表现出了挑剔态度。有一次开周例会,他看见架空管道混凝土底座有的表面不光滑,立即大发脾气,不容我方的项目经理说话,扭身回农业部去了,无奈只好休会。田思恭得知后,随即让翻译向马威转达他的意见:要求突方必须支持我方项目经理的工作,如对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意见,坐下来和项目经理认真交谈。同时要求项目部对工程质量要严格把关,对混凝土墩的外观光滑度及同类细节性问题应引起重视。可没过几天,突尼斯农业部召开会议时,马威突然发难,责怪我方延误了水池沥青灌缝工序。面对无理指责,我方向马威郑重提出:沥青灌缝这道工序,是由突方农业部审查批准的一家突尼斯公司负责,按照合同,我方不负任何责任。面对事实,马威无计可施,哑口无言,会后郑重向我方道歉。田思恭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指示项目部要继续有理、有节地做好业主工作,增进双方友谊,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经过几番较量和磨合,马威认可了田思恭说的话是正确的,果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为了给优秀中青年干部提供发展机会,在选拔干部问题上,田思恭坚持任人唯贤、公正公开、公道正派的原则。陕西省水利厅编写的《水利人的楷模——田思恭同志先进事迹材料选编》一书第43页,有这样的记述:“工程局干部经过多次更新,没有大的失误。培养成就了一批优秀干部,这也是工程局能够辉煌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无处不有,并且越来越激烈。为了全方位透视工程局实力,田思恭带领工程局相继和省内外20多个兄弟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他经常走访12个省市的施工点,走访甲方和监理部门,虚心听取意见,相互交换看法。他的诚恳和热情,赢得了所有协作单位的理解和尊重。
要当好领导,心里就得装得下全局的每个人,十多年来,他的习惯是,一有机会就深入基层调查,虚心听取职工意见。1989年7月,他去新疆克孜尔水库工地检查工作,按照惯例,白天到现场办公,晚上召开座谈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1个月时间,先后和73名职工促膝长谈。1992年7月,他再次来到克孜尔水库工地,在检查工程进度之余又抽空和工人座谈。有个职工问他,干完这项工程,我们是不是就能回陕西?听到这句问话,他心里一阵酸痛。是啊,克孜尔远离家乡,职工终年奋战在偏僻荒凉的戈壁滩上,春夏飞沙走石,秋冬寒风刺骨,气候恶劣天气无常,谁不想回家呢?他慢慢扭过身,用极富关切的口气说,家里人都很惦念你们,施工很辛苦,大家要注意安全。工程竣工之时,就是大家回陕之日!听了他的回答,工地上顿时沸腾起来了。为了解决职工们想家与干工程的矛盾,他走进一个又一个宿舍,盘腿坐在职工床上谈心,谈到单位说到家庭,一句句推心置腹的对话,使职工们感到了组织的关心,感到了田思恭带给大家的温暖。他说,过日子用的每一分钱,都是靠工程干出来的,工程局的发展壮大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田思恭语重心长,职工们响应热烈,形成共识:发展是干出来的,哪里有工程就在那里扎根,在哪里扎根,哪里就是职工的家,凝聚力变成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长期艰苦奋斗、谋求发展的不懈努力下,1995年底,工程局的业务范围由原来单一的水利施工扩展到了能够承担国内外能源、交通、矿山、市政等14类70多个施工领域和宾馆饮食、食品加工、汽修等13个行业,先后在国内争得100多项施工任务。年产值由1984年的2400余万元增加到了1995年的4.5亿元。固定资产、施工机械设备也由原2000万元猛增到上亿元,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1991年陕工局跨入中国建筑企业500强行列;1992年在中国建筑百强企业中名列第34名,被评为部级先进企业;1993年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高达8.5万元;1994年获得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建筑企业第116位,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企业1级资质第26位;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水利铁军。
单位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促使精神文明上了台阶。1994年,陕工局成为全省水利系统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1994、1995年分别陕西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为了陕工局的迅速发展,田思恭敬业奋进、禅精竭虑、呕心沥血,取得了公认的显著成就。1989年、1990年,连续两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建设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991年6月,陕西省委授予他“中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呼。6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给田思恭颁发了“为水利事业勤奋工作三十年,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誉证书。199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时荣获“水利部优秀厂长(经理)”称号。1993年,国务院批准他为“享受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5月,荣获“全国为发展水利经济作出突出贡献奖”。
田思恭在陕工局执政期间,牢固树立执政为公的思想,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有当党政一把手的优越感,心里除了压力就是责任。“公生明,廉生威”这句古训是他做人、从政的座右铭。
西安是缺水城市,为了让广大市民早日喝上黑河水,田思恭带领陕工局干部职员,在负债数千万元,其它施工单位知难而退的情况下,以为民送水的高度责任心,毅然承建了黑河咽喉一号隧道工程。1995年8月17日,《陕西日报》在一版的一篇报道里写到:“‘我们竭尽全力,会保质保量完工,让西安人民满意的!’田思恭很自信。”
田思恭干工作,说到的自己必先做到。他在陕工局任职期间有一条硬规矩,所有领导干部上下班,一律不用小车接送。每有新领导调来,他都会善意提醒:“咱这工程局,每一笔开支都是大家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机关的大小车主要保证生产上用,领导上下班不能用专车。”他家在西安城东门附近,单位在边家村,数十年来如一日,天天乘坐公交上下班,从未报销过一分钱车票。一年四季,不避风雨霜雪,他是6路公共汽车第一班的常客,6点半准时出发上班,没有紧急情况时,晚6点半又乘6路车回家。遇到恶劣天气,司机主动要送他,他总是摇摇头,摆摆手,大步走向公交站。
田思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十多年里,因私事他用过3次公车,但他每次都会到财务处按路程付油款。田思恭严以律己,其他领导向他看齐,上班坐公交,公车私用一律付油费,在陕工局成了一条铁律。
艰苦朴素也是田思恭的良好品德。有一次,他去省展览馆参观,穿着劳动布棉大衣,没想到这件棉大衣给他惹了麻烦,执勤人员将他拒之门外,而且还被盘问了半天,幸好一位副局长及时赶到,才替他解了围。执勤人员得知这个身穿劳动布大衣的人竟是正厅级局长时,不禁肃然起敬。
1989年9月,上级决定让田思恭党校进修,他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抱着棉大衣,倒了三次公共汽车,才风尘仆仆地来到党校大门口。3个门房值班员久久打量着这位陕西汉子,又仔细检查他递过来的介绍信,不由地发出感慨:多少年了,我们从没见过没有小车送,自己手提行李,步行走进这座大门的领导干部。值班员觉得稀罕,但陕工局的人可都记得田局长常说的一句话:“工程局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一线工人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绝不能轻易地乱花一分钱!”这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正是他体恤职工,关爱企业,严于律己的生动写照。
他严以律己表现在各个方面。曾经有位职工送给田妻一件呢子大衣,说是出差时田局长让他代购的。田思恭得知此事,对妻子儿女说:“职工是靠辛苦养家,任何时候,咱都不能占职工丁点儿便宜”。他回工地后耐心说服对方,让其收回了大衣。
田思恭给全局提出的廉政要求从来不会落空,因为他自己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不仅他自己能做到,还要求自己的亲属也要做到。七十年代,胞弟田思维到石头河工地看望他,第二天晚上坐顺车回西安,临走时他再三叮咛弟弟,到西安后住单位招待所,一定要自己交费。晚上12点到西安,司机要给交费,田思维赶紧按住司机的手说:“这必须按我哥说的办。”
八十年代末,他的两个同胞弟弟都在农村种地。弟弟的孩子长大了,听说他给千余名职工子女都安排了工作,就求他给自己的娃们也安排个事情做,为此几乎磨破了嘴皮,他也不肯答应。他宁可勒紧腰带给弟弟家贴钱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也不肯在工程局给他们的子女安排工作。侄子们看到指望不上大伯,只有出门去外地打工,打短工挣钱养家。听到这个消息,田思恭心里也不好受,他说:“带好工程队不容易,如果把自己侄子放在基层,让基层领导咋管理?走后门的事情坚决不能干。”
1991年5月,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给田思恭颁发了“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荣誉证书。1992年省委组织了一个“廉政报告团”,田思恭是五人中作第一个报告的人,历时40天,先后在全省10个地市作了20场报告。
1994年1月10日,《陕西日报》专题报道了田思恭的事迹,报道文章是《廉洁自律正党风——记省水电工程局局长田思恭》。他忘我工作,甚至不惜健康。1979年春节,是田思恭进驻石头河工地后第一次回家休假。他一进门就躺下来,妻子赶紧问这是怎么了,他说是重感冒。妻子见他全身软绵绵的,连爬起来的劲都没有了,忙问:“吃的什么药?”他说:“抽屉里的感冒药。”妻子忙说:“你都三年没回来了,有些药早过期了,有的药瓶又装了其它药,怎么能乱吃呢?”随即把他送到医院,医院赶紧给洗胃,连续治疗了6天,才有所好转。出院回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又要回工地。妻子坚决反对,气呼呼地说:“不能去!工地根本无法保证休息!”妻子胡雪丽和他生活了近40年,这是对他唯一的一次阻拦。然而,还是没有拦住,他照样走了。
1985年末,妻子胡雪丽因气管炎病倒了,在家躺了12天,都没告诉他。实在拖不过去需要住院治疗时,妻子考虑到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婆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考虑了一天,无奈之下晚上6点才给田思恭打了电话,说自己明天要住院,让他抽空回家招呼一下。晚上10点多,他匆匆忙忙从工地赶了回来。老母亲絮絮叨叨地嘱咐他:“平时你回来不回来不要紧,雪丽住院了,必须半个月回来一次。”第二天一大早,他把妻子送进医院,然后到菜市场买了一大袋子冬菜扛回家中,转身就赶回了工地,一走就是一个多月。老母亲一只眼已失明,另一只还患有青光眼,仅有0.3的视力。看不见田思恭,又急又气眼病都犯了。妻子万般无奈,只得托设计院的同志带老人去看病,检查结果得住院做手术。当妻子给田思恭打电话时,万万没有想到,因胆结石病他已经住进了汤峪医院。一家三人同时住进了三家医院,妻子唯一一次想让他照顾家庭的愿望也没能实现,结果还得替他操心。田思恭出院后,匆忙赶往医院看望老母亲。面对躺在病床上的老母亲,田思恭百感交集,内心翻江倒海,对母亲的牵挂,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心疼,要说的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一下子变成了似泉涌的热泪。泪眼对着泪眼,哽咽应着哽咽,儿子的手紧握着老母亲的手,母子深情尽在不言中……老母亲不仅对田思恭没有一句怨言,而且田思恭从老母亲脸上充满慈爱的表情里,看到了老母亲对儿子把“公家(老人口头语,指单位)”的事当事干的支持和自豪!母子的感情交流,融入了家国情怀,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面对大病初愈的妻子,田思恭同样有许多话要说,可是看到妻子满脸的病容,既嗔怪又疼爱的目光,他竟然找不到一句得体的话来解释、安慰,甚或检讨。这时候,田思恭心说,如果妻子把他这个顾不上家的“不孝之子”、“不良丈夫”、“不合格父亲”狠狠骂上一顿,他心里才能轻松些。可是,妻子没有责骂,妻子用夫妻之间多年特有的“默契语言”让田思恭如释重负。因为妻子是一个深知深爱丈夫的妻子,用当地人的话说,“田思恭命好,娶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媳妇”。是啊,近四十年里,沉甸甸的家庭重担压在妻子的肩膀上,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她操心。妻子硬是含辛茹苦,用对家庭浓浓的爱,对家人深深的情,打理支撑家庭。妻子心里明白:嫁给了田思恭,就嫁给了这个家庭;嫁给了这个家庭,就要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分忧担愁;丈夫几乎把一切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军功章”上怎能没有她自己的一半呢!
田思恭安顿好家里的事,急匆匆回到单位,在自己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时,又带队在青海李家峡徒步18公里,把沿途重点路段的技术和质量问题讲得一清二楚,听得工地的技术人员心服口服。在山西万家寨,为了尽早赶往工地处理问题,他冒雨连夜赶路,实在走不动了,才和同志们在车上呆了一夜。1994年春,田思恭日夜操劳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中标,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喀什下坂地,中途须翻越泥石流频发区和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几个冰大坂,他举头望望眼前的大山,没有退却,一手托着氧气袋,一手托着胆结石手术后还隐约生疼的腹部,咬紧牙关硬是翻过了一座座高山。为承揽工程,田思恭数次奔波在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上,和工人一起风餐露宿,终使哈巴河、引额济克、坎尔其等工程不断焕发出了新的异彩,使陕工局在新疆、青海等西北市场稳步发展了几十年。
陕西省水利厅党组在《关于在全省水利行业开展向优秀领导干部田思恭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写道:“他到工程局工作后,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工地度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工程,为了陕工局的发展,他毅然决然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田思恭的品质和精神,犹如汩汩清泉,在同甘共苦的奋进道路上,不断滋润着职工们的心田,净化着人们的灵魂,成为陕工局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
艰苦朴素是田思恭创业的一贯作风,他从来就没特殊待遇,当然,他也不允许自己有特殊待遇,就是一件棉大衣也和职工们的毫无二致,一模一样。当年干石头河工程时,职工每人一件劳保棉大衣,田思恭也有一件,白天披着在工地现场风雨无阻,跑来跑去,晚上休息时把棉大衣盖在身上。这件棉大衣成了他白天、黑夜的随身之物,也是这件棉大衣拉近了他和职工之间的距离。某日,一位外国专家慕名到石头河工地考察,他被石头河大坝的雄伟震惊的同时,又被田思恭局长身上的棉大衣深深吸引,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儿,竟忍不住好奇地举手摸了一下。他搞不明白,局长的大衣怎么和职工们的大衣一模一样呢。
在石头河大坝施工的日子里,他不顾身患多种疾病,在一线指挥,夜以继日地操劳,六次晕倒在工地他都没有撤下来。那年在突尼斯工地施工时,混凝土罐车发生故障,如不及时把罐中的混凝土掏出来,不仅影响生产,而且混凝土一旦凝固,十几万元的设备就存在报废的危险。他二话没说,脱掉衣服,第一个钻进蒸笼一样潮热的罐子里干起来,在场的职工无不感动,硬是把他从罐车里拉出来,轮换着钻进去干起来。还有一次,活动坝基础积水,无法浇筑,他把裤脚挽起来,第一个跳进水里,在他身后,职工一个跟一个跳了进去,终于排完水,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行。1988年7月9日,他听说第三工程处在金堆城粟西工地的抢险工程正处于紧急关头,便立即赶了过去。抢险中,他打起手电筒蹚着过膝深且含有多种有害矿物质的洪水,深一脚浅一脚地猫在排洪洞口,和技术人员共同处理塌方。
田思恭在水利战线奋斗的四十余载里,总是冲在最前面,身教胜于言传,他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在他的带领下,干部职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霜雪雨几十年,才打下了陕工局辉煌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