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GuanHang &Machinery
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强势难掩种种弊端
自2004年以来,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特点是进口保持平稳,出口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对工程机械进出口做月度监测,2004年2月发现进口出现下滑,到11月为最低点,出口首次超过进口达到贸易顺差,这种走势一直延续到2005年5月。
进口增幅从去年5月份以后一直是负值,而出口增幅却保持正值,最高时达到120%的增幅。仅2004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达到了38个,合计金额16.5亿美元,占到出口总额的89%。增长率达到两位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30个,占到总数的72.6%。主要向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其中德国增长了125%,法国增长了97%,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的出口增长都超过了50%。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说明我们国家工程机械的质量和性能已经有所提高。
在工程机械进口保持平稳的同时,混凝土泵进口异常。2001年后我国工程机械市场销售形势非常好,这使我国工程机械市场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市场。
但是与此同时,进出口检测系统也发现一些问题,如2001年11月慢慢的出现大批量的混凝土泵低价进口,2004年1~12月进口了6914台,其中3月到5月情况尤其严重,最高月度5月的数量甚至达到了1260台,比2003年同期增长42倍,但是每台价格相当低,只有2300美元。今年1~5月又进口了2133台。这种情况已经对我国混凝土泵市场产生了影响,目前我国该产品的整体产量下降了50%。
另外,手动搬运车的诉讼案开启了国外反倾销的帷幕。自2004年中国展团在德国慕尼黑成功亮相以后,我国工程机械迎来了出口高峰,但同时也增加了反倾销诉讼的几率。
由于我国工程机械的出口产品价格与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相比差别较大,并且出口的平均价格呈连年下降趋势,但在短期内达到这样的规模,极易引发国外的反倾销诉讼。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4月28日,欧委会在官方公告上公布了通告,决定对我国出口欧洲的手动液压搬运车进行反倾销调查。
由于去年我国手动搬运车的年销量达到了100多万台,其中出口占了近80%,并且出口主要销往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按出口的平均价格大概每台120美元,而德国生产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大概是600美元左右,在反倾销立案后,2005年1月,欧委会初裁判定我国出口的该类产品倾销成立。
不仅该产品如此,我们的出口监测系统还发现,另外出口到美国的10几种产品也存在被认为是倾销的风险,主要特征是这一些产品都存在短期内数量激增,并且价格下降的特点。
在此种情况下,尽管我国工程机械海外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前景,但出口本身任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关专家觉得需慎重注意四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产品的可靠性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产品在1000小时可靠性试验和“三包”期内的统计资料,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150~300小时不等,而国际水平500~800小时。大修期寿命,不采用进口发动机,只有4000~5000小时,国际水平达到8000~10000小时,超过200kW大型产品达到20000小时。因此,产品可靠性和大修期寿命是我国工程机械缺乏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其次,由于部分企业在出口中一些做法不规范,导致竞争无序,售后服务不能够确保。同时出口渠道层次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对出口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2004年共出口18.5亿美元产品,到达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除在美国和日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以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这样在客观条件上售后服务无法到位,给某些地区的用户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知识产权也面临风险。由于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克隆”产品比较多,很容易遭到侵权指控或无端生非,出口受到制约。例如美国的相关条款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来说,杀伤力就相当致命。条款规定,如果某一个产品确实存在着侵犯美国诉方的知识产权,造成美国国际委员会(ITC)发布普遍排除令,其他不单独被诉的企业也丧失在美国市场的准入资格。因此出口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同时随时进行专利检索和市场调研,弄清竞争对方或潜在竞争者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情况,是否有侵犯权利的行为,否则就会遭到意想不到的处罚。
最后,国际通行标准认证任务也很艰巨。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是否获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的通行证是出口的一大障碍。其中CE认证标志是被允许进入欧共体市场销售的通行证。对于已经获得加贴CE标准进入欧共体的产品,如发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也要责令从市场收回,持续违反者将被禁止或限制进入欧共体市场。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工程机械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关键条款。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全部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文章来自: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全部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自,并自负 法律责任。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技术上的支持: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