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GuanHang &Machinery

靠着最初每年5000元经费还有美国战机残骸中国搞出了空中加油

日期: 2024-05-04 21:25:59 来源: 米乐体育在线官网 阅读: 1

  原标题:靠着最初每年5000元经费,还有美国战机残骸,中国搞出了空中加油

  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以运-20为平台发展的空中加油机运油-20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运油-20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航空兵的航程变得山海无阻。

  加油机作为空中作战力量的能力倍增器,受到航空强国的高度关注。而加油机所仰仗的核心秘密,就是它的空中加油系统,特别是空中加油的吊舱和相关的售油系统的设计。

  这套技术中国是在1994年完全研制成功的,但是坊间有很多议论,认为中国的空中加油吊舱的研制,是获得了国外的技术输入,这些传言也被很多人所认可。

  但事实上,如果回望航空工业的发展史,认真地去看那些参加过加油吊舱研制的老人的回忆,我们会发现这段故事真的是荡气回肠,特别有力地证明了创新与坚持的意义。

  说起空中加油吊舱,时间一定要回溯到上世纪的70年代。在7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的附件研究所,也就是609所,当时决定要开拓思路,推动自己本专业的技术水平的上升,所以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一定要做一些预先的研究。

  当时,预先研究的目标就定在了空中加受油技术上。这项技术当时是比较前瞻的技术,因为无论是军方还是国家,包括工业部门都没有提出过要研制空中加油系统。

  但是研究所认为,这项技术是比较先进的,而且考虑到中国的航空兵的航程限制,特别是在保护海洋权益,比如说我们的南海诸岛这方面的需求来考虑的话,我们战机的航程非常有限,急需要空中加油这样的技术支撑。

  所以609所决定,还是对它做一些预研。从1978年开始做预研工作,预研工作做得很艰难。因为头几年没有经费,所里面反复的筹措,也只能每年提供五千到一万元的经费。

  这个经费在78年,虽说这一个数字不算少,但是对于一项前沿技术的预研,却根本不算多,但是预研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1983年,前期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说大量地收集了国外对于空中加油技术的认识和阐述,以及使用情况,编写了相关的概述性的文章,同时还专门做了两项论证的文章:

  一个是空中加油系统平台的选择及改进方案,实际上就是前端性的考虑,中国如果搞加油机的话,用什么来改造?系统怎么安排?

  还有一个文章就是空中售油系统的机型选定及改造方案,这个就等于为加油机和受油机做了一个初步的技术探讨,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同时,还做了一些工作,就是到各兄弟单位去搜集国外的空中加油吊舱的残骸。通过过去的抗美援越行动,以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实际上见过一些美国的空中加油机的吊舱残骸。因为当时有一些美国的加油机是坠落在地面的,由于战损,残骸非常的不完整,只能让我们正真看到空中加油吊舱大致的工作原理。

  但是这一时期确实做了很多的探索工作,1980年还通过在北京航展上的机会,专门了解了国外的空中加油技术的进展情况,通过一些座谈。因为当时国外的一些技术公司希望把一些产品卖到中国,所以也对中国做了一些交流。

  但是这些交流都是浅层次的,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技术交流活动中,西方的公司会把一些技术细节透露给你。

  实际上原理性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秘密,一个加油吊舱的基本的运作方式、工作程序这个都没问题,但是真正你要研制出成品来,就是大的问题。

  在1983年的时候,当时的研制经费是很不充足的,但是考虑到这项技术的研制的艰难,当时的航空工业系统还是一次性地给了15万元的经费,要求推进后续的研究。实际上,这项研究已得到了航空工业部门的认可,但是并没有成为国家的重大项目。

  于是研制工作就接着来进行,从84年开始做到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又做了很多工作,很有意思。比如说,当时做了一套非常简陋的原理样机,就是用我们的想法来实现一下这个空中加油吊舱的功能。

  这个样品简陋到连外壳都没有,只有框架。然后把里面我们也可以匹配的一些自制的系统装进去,来试一试这个加油吊舱能不能工作。但是它只是原理样机,它并不能真的实现加受油的功能。

  但是609所依然是不畏艰难,继续前行,摸索着往前走。紧跟着又做了一项探索,做了什么?做了一个地面的实验设施,这个地面实验设施是专门测试空中加受油系统的匹配与工作过程的。

  这个系统很有意思,是用的卷扬机拖带的平板轨道车,来模拟售油机的变速运动跟加油系统在轨道车的这个直线上进行对接,全程模拟它的这个对接、脱开整个的动作过程。

  虽然它简陋,但是它能轻松实现工程技术人员心中所想象的那种工作流程,来测试一下原理,测试我们给出的这个系统的原理,是不是能获得实现?

  这些工作一直在缓步推行,时间到了1987年,情况出现了变化。这些工作一直在做,而且609所也一直在考虑,这些系统如果真的变成一个真实的装备的话,该如何去解决剩余的技术问题。

  到了1987年,空军的副司令员林虎同志以及海军的副司令员李景同志,分别地来到609所,他们本来是为了其他的项目到了609,但是却看到了609所正在进行预研的空中加油吊舱系统,让这些老将军们非常振奋,他们深刻地感觉到609所航空工业走在了国家需求的前面,因为当时国家并没有立项。

  这项产品到了1987年已经预研了将近10年,在没有外部技术输入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硬是自己摸索,零敲碎打,用非常简陋原始的方式在探索自己心中的理想的工程产品。

  当时林虎将军非常动情的说:“本来我是为了10号工程到609,然后偶然间看到这一个所在搞这样的一个东西,这样的一个东西让我感觉到很振奋。因为军方一直非常关心这项技术,我们在英国、法国都看到过这项技术,也知道它很先进。我们也想过,何时中国也会有这样的装备。但是今天在609所,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东西,没有大量的科研经费,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韧劲在往前走,他们走在了国家需求的前面,想在了国家需求的前面。”当时的李景将军,也是持同样的观点。

  紧跟着在1988年,在各方的通力的活动下,空中加油系统正式立项,成为军委一项重点工程。因为这项工程当时军委认为,前期预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是可以向工程研发领域推进的一个好的时机。

  接着就是细致的工程研发技术,609所当时对这样的产品进行了一下分解,新技术有40余项,其中95%都得重新研制。而且不仅要重新研制,连材料都没有。

  比如说空中加高吊舱软管用的橡胶,国内原来没有生产,得先去研制;吊舱上的恒力弹簧所用的弹簧钢,国内也没有现成的材料,最后是上海钟表材料厂专门解决了这项材料,花了巨大的代价。用了多长时间呢?从88年立夏,又用了3年时间,一面完成产品的装备,一面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实验。

  这个时间之紧,简直就是奇迹。之所以能完成,主要在于当时的航空工业通力合作,不仅解决了相关元器件技术的材料的问题,同时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实验,非常严密的实验,跟产品的研制并行进行,保证这样的产品在研制的过程中,它所涉及的各项技术能够安全可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